
9月27日,在大湾区产教联盟、全国网络软件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指导下,由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哈尔滨石油学院联合主办,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承办的2025年信息工程、智能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EITAI 2025)在哈尔滨石油学院拉开帷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王江舟教授,大湾区产教联盟理事长、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陈标新教授,哈尔滨石油学院校长王义宁、副校长冯研,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康守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Nikolaos M. Freris,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战德臣,北京大学教授王志军,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蔡成涛,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李洋,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冯志勇,哈尔滨石油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朱佳梅等来自高校、企业、协会的40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6G通信等领域的理论突破与产业应用展开深度研讨。

大会由哈尔滨石油学院副校长冯研主持。
致辞环节:共话技术变革,凝聚协同共识

致辞环节,哈尔滨石油学院校长王义宁对到场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工程师及行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交汇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6G通信等新兴技术加速迭代,不仅深刻重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转型中既迎来战略机遇,也面临技术、人才等现实挑战。“IEITAI 2025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王义宁强调,希望以此次会议为纽带,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凝聚全球智慧力量,共绘智能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发展蓝图,为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康守强在致辞中表示,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及5G/6G通信等新兴技术,既是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者,也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模式与教育结构的重塑者。他期望通过这次会议,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促进科研成果共享与前沿经验交流;二是推动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合作,凝聚智慧力量;三是为青年学者和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励他们在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上不断追求卓越。

大湾区产教联盟理事长、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陈标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正驱动全球产业变革与社会发展,业界、学界、教育界亟需高效联动的交流平台与深度对话的合作窗口。而产教融合作为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科研成果与市场应用错位的核心路径,已成为连接产业变革、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关键纽带。陈标新提出,大湾区产教联盟将持续以“扩大合作朋友圈、打造协同生态圈”为目标,深化与国内外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
主旨报告:聚焦前沿突破,解析应用方向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顶尖专家学者围绕AI大模型、人工智能教育影响、生物启发式机器人、船舶智能技术、生物序列分析等热点议题,分享前沿成果与实践思考,为参会者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江舟以《对AI大模型的思考》为题,指出AI大模型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正在重构人机交互范式,并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他提出,智能通信被视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但传统人工智能或小型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面临诸多困难。

王江舟教授介绍了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背景与学习机制,大模型人工智能的工作模式包括任务调整和任务激励。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拥有海量的知识和强大的知识表示能力,是语义交流中自然的知识库和语义提取器。具备知识表示准确、先验知识丰富、知识更新安全的优势。王江舟教授透露,未来这些成果将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包括多模式语义通信、无人机支持的数据收集等场景,为无线通信技术升级提供新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战德臣的报告《人工智能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聚焦教育领域的变革。他表示,在DeepSeek等大模型开源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掀起了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不仅推动计算机类专业结构调整,更倒逼传统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升级。他指出,传统上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达让机器完成什么任务的指令,Prompt是用自然语言表达的让大模型完成什么任务的指令。因此从“少部分人能编写程序”转变为“人人都能编写程序”。

战德臣教授指出,计算机类专业既是传统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大学教育教学的未来形态是敏捷教学,即以AI为支撑和赋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理论、技术、实践教学的交叉并行与快速重构,以及跨校跨界教育资源的高效协同,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多轮迭代,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一种教学形态。基于此,他结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大环境下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的思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Nikolaos M. Freris则带来《Spirobots:生物启发式软螺旋机器人》的主题报告。他介绍,该研究灵感源于自然界中细菌鞭毛的螺旋运动机制,团队通过模拟其高效、自适应的运动模式,成功研发出具有柔性螺旋结构的微型机器人。
Nikolaos M. Freris重点阐释了如何利用智能材料与磁控驱动技术,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精准运动与变形能力——这类机器人无需传统马达或齿轮结构,即可在狭小空间内完成定向移动、货物运输等任务,在靶向给药、微创手术等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他强调,Spirobots突破了刚性机器人的运动局限,为未来软体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仿生新范式。

报告结束后,哈尔滨石油学院校长王义宁、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康守强为专家颁发感谢证书。
会议下午,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蔡成涛、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李洋、北京大学教授王志军分别带来了主旨报告,分析了当前技术革命对产业与高等教育的影响。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蔡成涛在《船舶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的主旨报告分享中指出,智能船舶是综合运用感知、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具备复杂环境及自身感知、智能决策、多等级自动控制能力,比传统船舶更加安全、经济、环保、高效的新一代船舶。通过先进的船舶航行环境感知系统,实现声、光、电融合的360度全方位、全天候的环境感知,具备目标自动检测、识别、跟踪、风险预警、运动趋势预报、环境态势三维重构等功能。

蔡成涛指出,智能船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智能化正在全球范围高速发展,已成为智能船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船舶工业也将遵循汽车、航天、飞机、高铁等产业从机械化、电气化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和变革的产业发展规律。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李洋在《生物序列大模型及序列分析》中指出,生物序列是生命科学的基石,决定生命体的结构、功能、表型乃至命运。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生物医学大数据正在加速生命科学的创新和应用,预训练语言模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新的研究范式。

李洋教授分享了生物序列大模型研究现状和基于转录组大模型的药物敏感性研究,并介绍了知识增强的单细胞转录组大模型和知识提示的多模态药物分子大模型。她指出,由于人类语言与生命科学的微观语言的复杂度难以直接比较,生命科学领域亟需类似的研究来确定其特有的 Scaling Laws,以更合理地规划大规模训练任务。在Scaling Laws的指导下,巨量数据、大型模型和充足算力,共同推动模型能力的提升。

北京大学教授王志军在《AI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中提到,AI +教学的目标是实现提质、增效、减负,目前的AI+教学只是局部优化,体系架构并未改变,未来在推动AI+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思考。

王志军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定位是面向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启发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实践要求高的特点。课程需要落脚到体会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需求,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和研究问题: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理解和掌握知识表示、搜索和推理的机制和技术,并以新型的表示学习为重点,理解和掌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和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探讨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关键技术问题。
报告结束后,哈尔滨石油学院副校长冯研、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蔡成涛、哈尔滨石油学院党委书记林立民分别为蔡成涛、李洋、王志军颁发感谢证书。
在会议的口头报告环节,哈尔滨石油学院苏迪、广东理工学院郑园、王浩分别以《基于改进分水岭算法近地面遥感影像树冠提取》《关于室内动态物体检测的视觉SLAM算法研究》《基于人工猩猩群优化算法的长链非编码RNA疾病关联模型的网络投影预测一致性》为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大湾区产教联盟理事长陈标新为三位报告人颁发荣誉证书。

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王健为优秀论文代表颁发证书。
会议总结:搭建跨域平台,赋能未来发展

哈尔滨石油学院副校长冯研教授做会议总结。他提出,作为一场聚焦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前沿的国际学术盛会,IEITAI 2025会议不仅构建了“贯通南北、联结产教”的高水平对话平台,更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与行业专家的智慧,有效推动了跨区域智力资源的协同创新,为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会议紧扣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6G通信等前沿领域,既集中展示了我国在这些关键领域的原创性突破,也深入探讨了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重塑高等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会议形成的共识与成果将进一步助力构建开放创新的学术生态、培育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发布者:互联网搬运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diis.com.cn/gdiis/1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