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首家!南京大学将开设这门课!

为了更好地满足各专业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学习的需求,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拓展应用,进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2月27日,南京大学正式发布全国高校首家面向3700余名新生开设的“1+X+Y”三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总体方案。

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建设方案

围绕南京大学本科育人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学校将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为基础,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与伦理三个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在教学内容、师资团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推动变革;以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抓手,与科研机构、产业企业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平台,创设各类实践应用场景;汇聚各类资源提供软硬件支持保障,以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素养、创新能力和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能力,争取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面向智能时代、具备人工智能素养,未来能够在重大领域有突破、赢得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大师级战略科学家。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满足一定条件,可以获得人工智能专业修读证书。

全国高校首家!南京大学将开设这门课!

全国高校首家!南京大学将开设这门课!

全国高校首家!南京大学将开设这门课!

全国高校首家!南京大学将开设这门课!

1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

面向对象:

2024年起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课。

师资力量: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领衔,汇聚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组成高水平教师团队。

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对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前世今生、基本概念、基础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常见工具平台等有基本认识,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课程组织形式:

实施“集体授课+小班主题研讨+实习实践+AI助教”的教学形式。

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

模块一

发挥南京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以及数学等学科优势,开设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基本思维、基本技能的基础课,帮助学生普遍掌握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基本技能。

模块二

发挥南京大学文理综合性优势,开设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课,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

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

鼓励各专业开设若干门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

邀请各学科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开展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基于“AI for Science”和“AI for Hass”的前沿科研成果,开设以“课程+项目”为主要形式的项目制课程。

学生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等产业平台,亲身体验和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干事创业的创业家精神。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集聚校内外人工智能领域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师生打造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实践应用项目和平台。

南京大学还将全面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配套建设高性能智能算力中心、高效的信息化传感设备和智能软件工具平台等硬件设施设备,同时完善师生考核评估机制、管理激励机制等制度保障,以构建更为完整的智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者:one,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diis.com.cn/one/11411/

(3)
one的头像one
上一篇 2024年 3月 3日 下午1:23
下一篇 2024年 3月 5日 下午3:16

相关推荐

  • 盟大好鸟奖 | 他们,要做功力深厚的实修者

    暑去凉来, 天高云淡。 有一群“鸟人”, 飞翔时如此“安神定志”。 不必刻意迎风, 专注修炼自我, 自然而然靠近“无为而为”。 他们,是真正的“鸟人”, 他们,要做深厚的实修者。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就是困难的反复,但我绝不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但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 ——八十八叟常书鸿 “命运的…

    2023年 10月 17日 综合资讯
  • 新合作!广东科技学院牵手世界一流大学!

    英国邓迪大学校长伊恩·格里斯佩讲话)双方参会人员就教师互访与培训、学生交流与升学等方面展开讨论,并表示会后将保持密切沟通,进一步落实合作意向和合作内容,双方还约定,尽快开展“3+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2024年 4月 18日 综合资讯
  • 国培: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为了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帅教授还强调了做好长远规划的重要性。既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科研工作,又要留有余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变化。同时,他还建议教师要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和管理中,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2024年 5月 26日
  • 广东科技学院2022年十大亮点!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吹响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回望这一年,广科开启了“特色年”的发展新征程,党建核心引领发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硕士点建设顺利推进,科研教研再创佳绩,产教融合再获突破,引才奖才打出实招,典礼育人展现温度,校园建设提质扩容,疫情防控彰显担当,学校影响力持续提升。 值此辞旧…

    2023年 1月 30日
  • 大湾区产教联盟指导:2025年低空经济论坛暨低空飞行技术与无人机应用国际学术会议

    9月26日,2025年低空经济论坛暨低空飞行技术与无人机应用国际学术会议(LEF & ICLU 2025)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大湾区产教联盟、全国智能飞行器产教融合共同体、广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人才联盟(筹)共同指导,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科技学院联合主办,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大湾区产教融合研究院、东莞市社科名家数字经济工作室、虎门…

联系我们

185786317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one@gdii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